义顺集选区国会议员郭献川庆祝新加坡江苏理事会合作成立十周年—新中书法交流展致词稿
台上台下的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我们今天来谈书法。 书法起源于文字, 而文字里包含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心境。 所谓“以笔画心” 书法风格可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修养。 写的诗词可看出一个人的内涵和人生观。 我不是书法家,但在场有许多文化和艺术界的朋友, 我也希望能跟大家分享我对书法的看法和喜爱。
我敬佩唐代书法。欧阳询的楷书, 写得是一丝不苟,可说是基本工的巅峰。张旭的狂草完全是奔放的, 可说是奔放派的最高峰。两个不同的美学能在唐代大放异彩,这是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唐代书法。
我喜爱宋代诗词,尤其是苏轼的诗词。大家都知道苏轼是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而且少年得志。 但他政治路途走得很艰辛, 而被放逐了三次。 他经历过动荡的一生后,写出又优美又超越世俗的诗词。让我跟大家分享两个例子。
第一。有一次苏轼到了赤壁,想象这幽静的长江岸竟然见证过三国有名的火烧赤壁之战。 他在《念奴娇》 写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但苏轼最后却感慨, “人间如梦” 。 苏轼深深的体会到,就算是历史伟人,最后也会被时间淡忘, 如船过水无痕。 正因为如此,苏轼才能淡定地面对自己坎坷的一身,保持他对人生的乐观和热忱。
第二。当苏轼面对人生一无所有的时刻,他竟能拿着沙滩里的一块石头,从中看到自然的优美。 在《文登石》 苏轼写着
“我携此石归,袖中有东海”
对我来说, 苏轼很有庄子的领悟, 有如庄子名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而我觉得苏轼之所以能在当代广为留传,是因为他的经历,他的体悟,他的价值观。 苏轼在当时王安石和司马光变法的政治极端与矛盾间用自己“以民为本”的原则为立足点, 而名垂青史。
我今天也想跟大家分享我对文化交流的看法。 两国的思想与文化交流, 往往能为各国注入新的动力。 就有如唐朝西进后,唐代的艺术注入塞外的文化元素,而把中华文化推到另一高峰。
如果我们到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走一趟, 也会发现到新加坡现代和近代的美术史背后的动力有一部分也是新中文化艺术的交流。例如徐悲鸿和吴冠中在新加坡和在东南亚的作品,就充分地体现他们中西结合的艺术风格。 新加坡著名的南洋画风的画家 -陈文希,陈宗瑞,刘抗,钟泗宾等-也结合了上海和巴黎学派的画风,来描绘东南亚的场景。 就连新加坡著名的近代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陈克湛也结合了岭南、上海与巴黎学派。
最后, 我希望今天的展览能延续新中两国思想与文化交流,带给大家新的火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