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国会有3个非选区议席,要给落选反对党候选人当中,得票率最高的人。得票率最高的工人党候选人李丽连拒绝接受议席,工人党因此提出动议,要另一名候选人吴佩松填补议席。
同时,工人党秘书长刘程强说工人党反对非选区议员制度,非选区议员犹如浮萍无法在选区扎根,在国会引起热烈讨论。动议最终通过,吴佩松当上非选区议员。
资深报人、前议员吴俊刚在《联合早报》专栏中提出对此的看法,再次掀起与刘程强的笔战。以下是两人的文章节选。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尚穆根部长和李美花博士对此议题的发言。
吴俊刚2月3日专栏:肯定非选区议席的功用
• 工人党因此在国会动议,由另一名落选者取代不愿出任的李丽连。这一动作说明工人党是接受非选区议席的。
• 事实上,该党一路来都这么做。李绍祖医生、惹耶勒南、林瑞莲、余振忠和严燕松接连欣然就任。
• 那李丽连为什么拒绝出任?她说,“人民并没有直接推选我出任非选区议员,把票投给我的选民是希望我当他们的当选议员,但不幸的,投票结果并非如此。”
• 人们很容易看得出,这只是托词。真正的理由或许是李丽连败选后,感觉面上无光。然而,这比起惹耶勒南的经验,就可谓小巫见大巫了。惹耶勒南能,为什么李丽连就不能呢?
• 李绍祖、惹耶勒南和林瑞莲等人为什么都接受出任非选区议员呢?理由无他,因为出任非选区议员让他们在国会有了曝光的机会。林瑞莲后来的当选也得益于此。
• 吴佩松决定接受议席时说,他支持工人党向来反对非选区议员制度的立场,也同意工人党秘书长刘程强提出的“浮萍论”,并认为非选区议员是“漂亮却无法扎根的花朵,只能在水面上漂浮,违背和谐与群体价值”。但他指出,他最终接受出任非选区议员,是因为“为国家服务的原则大于反对非选区议员制度的原则”。
• 当非选区议员既然可以“为国家服务”,又怎能把这个议席比喻为浮萍?可惜博学多闻的学者并没有进一步说明。
• 人们看到的事实是,吴佩松已经决定出任非选区议员。事实胜于雄辩,工人党一再以行动肯定非选区议席,却又一直在口头上鄙夷它贬低它,难免予人心口不一,言不由衷,以至首鼠两端的印象。
• 一个政党必须有明确的政策,鲜明的立场,也必须有一定的纪律,以规范自己的党员的言行,尤其是涉及原则性的问题。岂能一方面说党反对非选区议员制,一方面却又允许党干部和领导人任意决定接受或拒绝出任非选区议员。这一点,已属政坛老手的刘程强应该非常清楚。
• 如果工人党真正反对这个制度,就应该有足够的政治勇气向它说不,也就是不让任何党的落选者接受委任。该党目前的做法,欲拒还迎,套句老话,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但一再如此心是口非,将置诚信于何地?
刘程强2月12日回复:以大局为重
• 工人党认为一个可持续的良好政治制度应该有坚韧性,即使面对执政党倒台,人民还是能团结一致,国家仍能继续生存下去。要建立这样的制度,首先必须在执政党集团以外建立独立的政治实力,制衡执政党,避免其“长治久傲”,权力太大而逐渐腐败。于此同时,培养有执政能力的替代政党,在执政党腐败无能时可接替执政。一个可靠和有执政能力的政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起来的。
• 非选区议员制不能强化我国的政治体系,顾名思义就知道非选区议员不代表任何选区,无法在选区内扎根,所以我将其比喻为浮萍。反对党一旦没有选区为基础,就难以扩展其政治影响力,也无法在选区内建立实质的政治基础,壮大其在基层的政治实力。
• 当行动党政府在1984年提出非选区议员制度,和在2010年修改宪法增加非选区议员席位到9个时,明确在国会里阐明了设立非选区议员制度的动机。根据国会的记录,行动党的部长说,设立非选区议员制度有三个目的。
o 第一,提供行动党的部长及其议员和反对党在辩论时短兵相接的经验
o 第二,让选民自行判断反对党议员能或不能为人民做些什么
o 第三,借非选区议员针对有关贪污或裙带关系的指责,使政府有机会可以反驳并消除人民的疑惑。
o 所以,非选区议员制设立的目的,就是要反对党替行动党背书。
• 事实证明,行动党政府在执政上作出重大改变和大幅度调整政策,不是因为国会里有非选区议员,而是因为在2011年大选时失去了阿裕尼集选区。
• 工人党虽然不同意非选区议员制度,但工人党尊重国会的立法,也认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党应该在体制内运作,继续参与国家政治的过程,不屈不饶地争取选民的支持,以期建立一个能够实质运作的民主政治制度。
• 新加坡独立后,反对党在国会里原本拥有13个议席,但当时的社会主义阵线决定放弃通过国会论政而走上街头斗争,结果全军覆没。这造成一党专政,让行动党政府控制了所有国家和社会的资源;而反对党则长期无法正常的发展。这是前车可鉴。
• 处于不在其位,没有权力可以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不同意现行的政治制度不等于就得杯葛这个制度。理性的政治考量就是利用所有可能的合法平台参与政治和争取民心。
• 1955年,新加坡在《林德宪制》下举行大选。规定立法议会有32位议员,其中25个席位民选,3个席位是官方议员,总督另外任命四个非官方的议员。最重要的是,总督可以否决立法议会所通过的议案。
• 当时行动党的领导人公开批评《林德宪制》不民主。然而,当时领导行动党的李光耀还是参加了1955年的大选。吴俊刚和那些在国会内外以非选区议员课题大作文章,质疑工人党诚信的行动党人,不是对自己政党的这一段历史一无所知,就是持双重标准!
• 2011年大选以后,工人党在国会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也让政府有时间去针对2011年大选之前的政策失误进行改进,减轻人民的焦虑和所面对的生活压力。这是工人党以大局为重,没有在胜选后煽动人民的不满情绪,或者尝试阻扰政府的运作。我们都说到做到。
吴俊刚2月13日回复:工人党必须明确其立场
• 刘程强没有说明为什么时至今日,该党还是在行动上接受这个制度,口头上却一味地加以鄙夷。这给人的印象犹如一面说某种东西不好吃,一面却又一把把地往口里塞。
• 刘程强说要“在体制内运作”,好像是要告诉读者,在非选区议员的取舍上工人党是没有选择余地的,不得不“委曲求全”。1997年的惹耶勒南或许可以用这个理由,因为当时工人党在国会里没有议席。工人党的处境已经和惹耶勒南时代大不相同,不得不“在体制内运作”的说法已经站不住脚。工人党委实没有必要装可怜。
• 刘先生还搬出当年社阵议员集体退出国会的往事作为他的理据之一,这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除非有人建议工人党议员集体退出国会,以表示反对非选区议员制,否则,社阵当年退出国会的历史和工人党接受非选区议席与否,有何相干?